08 28 2025
多乐游戏保皇:
2025年9月25日晚7点,雷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第六次年度演讲,今年的主题是“改变”。
在2个多小时的演讲和年度新品发布中,雷军分享了小米过去几年所经历的“改变”,以及小米造车、小米造芯背后的故事。
他袒露心扉讲述了自研芯片和造车之路背后的“血泪史”。坦言曾经,痛苦与焦虑,并陷入陷入了严重的内耗。造芯片的路上,更是承担着让人窒息的压力。
2024年3月,小米发布了小米汽车,小米成为首家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的科技公司。2025年5月,推出了玄戒O1芯片,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发布3nm制程旗舰芯片的公司。
在小米创办十五周年之际,小米在汽车和芯片领域连续两次重大突破,让很多人刮目相看,感觉小米好像一夜之间换了一家公司。
2020年,小米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年。“那时的我们,上市已经两年,年营收也突破2000亿,成功跻身“世界500强”。”雷军说,在很多人眼中,小米已经很成功了。“但我内心,却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焦虑。”
顶端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行业中,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几乎看不到赶超的希望。是躺平认命,还是继续打拼?雷军和团队心中都充满疑问。
“这点我完全理解,其实我自己也很累。可下一个十年,竞争只会更激烈,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与我并肩作战呢?”雷军在现场坦言。
更让他疲惫的是,网上充斥着各种质疑、批评,甚至是攻击。不少人对小米有偏见,固执地认为,“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就是东西便宜”,“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等等。
如何找到方向?雷军运用了他小时候从学围棋中学会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复盘。
复盘就是回答三个关键问题:“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遍,该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搞明白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方向就清楚了。
每次复盘会,雷军和高管团队会找七八个人放开聊,常常一聊就是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会开了四五十次,持续了半年时间。
小米创办的初心就是用网络技术和方法做制造。经过这半年的复盘,雷军和高管们坚定了下个阶段的发展道路: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从网络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并计划在未来5年里,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投入1000亿元。
五年千亿,这对于小米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也是一场“豪赌“。要知道,2019年小米全年研发投入仅75亿。
从这一刻起,小米的基因开始重塑,“技术为本”是我们永不更改的铁律,“重新创业”的热情被完全点燃了。
随后五年,小米不仅在研发领域投入重金,也用创业的决心引进了大量人才,并重塑了核心管理团队。
“这个巨大改变,从我们高管团队的名单中就能够准确的看出。”雷军说,“小米最初联合创始人中还有两位,林斌和刘德,与我继续打拼。”
雷军在现场介绍,小米积极引进外部顶尖人才,包括卢伟冰、曾学忠、王晓雁、林世伟、刘伟等一批高管。他们当中,有的直接空降高管,有的作为中层引进,一步一步成长为高管。这些引进的高管为小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方面是引进,另一方面是内部培养。转型后的小米,提拔了朱丹、屈恒、许斐、张剑慧等一批年轻高管。他们都是小米最早期员工,历经十多年磨砺,慢慢成长为新一代领军人物,进入了核心管理层。
比如,工号54的朱丹,是小米最早期的工程师之一。“如今的芯片业务就是由他负责组建的,玄戒O1也是他带队攻克获得了成功。”雷军说。
即使对于很多非常了解小米的人来说。玄戒O1手机芯片的诞生,也是令人感觉到很意外的。
“芯片发布前,我们从未对外透露过,在内部也鲜有人知。”雷军在现场讲述了芯片业务的来龙去脉。
其实,小米一直有一个“芯片梦”。十一年前,2014年9月,刚刚创业四年多的小米,全资成立了松果电子,毅然开始自研手机芯片。
经过三年努力,2017年,“小米澎湃S1”正式对外发布,搭载在一款中端机上,当年就卖了60万台。
2018年,小米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停掉了手机SoC芯片的研发,队伍缩编,继续做一些小芯片,算是保留了一点火种。
首先,切入点选错了。一个反直觉的关键结论: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当年苹果、华为也是这样突破的。
另外,自研芯片还需要手机团队的全力支持。如果没有完全一致的目标,和荣辱与共的决心,这事肯定干不成。而当时的松果,在管理上相对独立,跟手机团队的协同十分艰难。甚至雷军经常亲自协调,但依然很难解决。
经过了松果的失败,芯片成为了小米团队和雷军心中的一个“不可触碰”的伤疤。
“我内心很清楚,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但如今造芯的复杂度,已经远超十年前。”雷军说,比如,自研手机SoC,至少要花十年时间、至少投入五百亿。
花这么多钱和这么多时间,就一定能成功吗?假如不成,小米怎么办?这样的讨论在小米内部持续了半年多,大家心里没底,一直下不了决心。
后来,雷军鼓励大家,“芯片,我们不干肯定输;不试试,怎么就明白我们小米就干不成呢?”
松果失败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很多人心中。雷军要和每位合作伙伴,拼命解释,对方才能理解。费尽了周折,小米终于重新组建了团队。
项目进入第二年,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当时,小米业务受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地理政治学的影响,业务出现大幅滑坡,营收骤降15%,这是小米史上第一次。
雷军回忆,当时压力巨大,小米正同时供着“两个孩子上大学”——造车、芯片,每个都是五六百亿投入的大项目,这个压力令人窒息。
“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把公司拖垮?”团队里逐渐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内部士气有些动摇。
2022年5月,雷军组织高管会认真讨论,现场气氛非常凝重,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这次放弃,小米将永远与芯片无缘了,市场也不会再给我们机会。最后,有位高管坦言:这笔账,从商业角度看,此时此刻根本算不清,只能靠创始人来判断了。
雷军没有丝毫迟疑,当即问大家:假如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公司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小米此公司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
雷军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支持干。这笔投入绝对是值得的,退一万步,哪怕最后没有成功,也将为我们培养出一支强大的芯片研发队伍,彻底改变小米此公司的质地。
小米重启芯片项目进入第三年,2023年5月,中国芯片行业突发了一场地震,一家同行没有一点预兆,三千多人的芯片团队就解散了。当时,雷军的手机瞬间被电话和信息挤爆,很多人来问,“小米芯片部门会不会关闭?”
雷军坦言:“我也有点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深知干大芯片非常难,确实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已输过一次,这次,咬牙也要坚持!”
那时谣言满天飞,会议通知刚发出,同事们吓了一跳,以为小米的芯片团队也要解散了。小米芯片负责人朱丹,在会上传达了公司的决定后,大家长舒一口气,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芯片干成!
2024年初,芯片按计划投片了。这次小米的芯片采用了最先进3nm工艺制程,仅投片费就超过了两千万美元。
2025年5月22号,第一批芯片回来了。大家非常激动,集体到机场去迎接。珍贵的芯片,就装在一个五毛钱的小米纸袋里,拎回了实验室。那天,雷军正在外地出差,每过几分钟就看一下群里的信息,焦急等待测试的结果。
假如不成功,不仅仅这两千多万美元投片费就打水漂了,整个项目都会推迟六个月。项目推迟,这又将是10亿级别的损失。
当晚9点,系统终于点亮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在外地接到了朱丹用玄戒O1打来的电话。
这意味着,所有模块都调通了。“那一刻,百感交集……这些复杂的3nm旗舰芯片,一次投片就成功了,真心了不起。我们工程师确实非常牛!”
一年后,2025年5月22日,玄戒O1和搭载这颗芯片的手机平板正式对外发布了。如今,搭载玄戒O1 的小米15S Pro,已经上市4个月,媒体和用户给出了相当的好的评价。
雷军认为,玄戒的路才起步,谈成功还为时过早,但小米肯定会继续坚持下去。
回顾玄戒O1项目,雷军坦言,失败本身不可怕,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