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免费鉴宝!专家提醒勿存“捡漏”心理有藏家花上千万买了赝品

时间: 2024-08-09 16:27:57 |   作者: 框式流水

  “庆祝山东博物馆成立七十周年”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活动8月1日上午在该馆南大厅举行,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物鉴定的需求,积极引导民间合法收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正常采访中了解到,很多热衷收藏的朋友,实际对藏品承载的文物历史知识知之甚少,贸然跳入收藏坑导致很大的财产损失,对此,在场义务鉴定的专家也倍感无奈。

  本次活动设在山东博物馆南大厅举办,各位藏友和鉴定专家不必忍受室外高温。活动分书画、杂项、瓷器、青铜器等门类进行检验确定,目测书画和瓷器鉴定人比较多。

  一些藏友拿来大包小包的宝贝,请专家鉴定,指导。来自山东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的专家们一丝不苟,为收藏爱好者提供鉴定咨询服务。

  总体来看,尽管众藏友拿来的“宝贝”不少,但在专家眼里,真正的好东西并不多。一位专家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在古玩市场上,超过90%为赝品,与此次实际拿来鉴定的情况差不多。

  只有一位章丘藏友,拿来的一对晚清粉彩瓷瓶,给瓷器鉴定的专家留下较深的印象。记者随后采访了这位男性藏友,他表示,自己从事销售工作,有些私房钱,近二十几年买了两三百件瓷器,目前存放在自己150平米的家中,拿出整整一个书房陈设。这对粉彩瓷瓶是自己花两三千元入手的,意向五六万元的价格出手。但现在的市场比较低迷,先留着自己玩。

  绝大多数前来鉴定的藏家对手中的藏品表现无知。经人介绍或自主买了赝品破财,行内称之为:“打眼”。

  其中有一家三口带着一大包瓷器请专家鉴定,一件件打开摆到专家面前,挺长时间谁也没动,这种瓷器与“钧窑”相去甚远。来人甚至拿来一个某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请专家过目,岂不知这类“工艺品”与“文物”“古玩”根本不是一码事。

  在书画鉴定组,有人拿来落款“齐璜”的两幅花鸟画请专家鉴定。来自省博书画部的鉴定专家张颖昌看后告诉来人,画中所体现出的画工比较粗陋,与齐白石这样的大名头相差太远。另外,两幅画的裱工也有问题。问及如何收藏,该藏家以“朋友送的”回应。

  在玉器鉴定组,一位目测年龄约七十岁,额头渗着一层汗珠的老人,一气拿出5枚玉器请专家过目,其中有把件、玉佩、玉璧有的形状比较怪异。同样,好半天专家谁也没上手。在老人的追问下,其中一位专家好心地规劝他,以后别买了。

  记者现场随机采访了老人,当问及“您搞收藏多少年了”,他回应“五十多年了”。据专家转述,该位老人买古玩玉器先后花了上千万元,“太可惜了,怕他接受不了,我只能委婉地劝他别买了”。

  本次活动共邀请来自山东文博界的15位文物鉴定专家参与,分五组、每组3位专家为公众鉴宝,可确保本次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活动的准确性。

  各位专家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对藏友带来的藏品进行真伪鉴定,还解答大家提出的很多问题,必要时顺带普及文物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很多明显不在行的收藏爱好者,专家普遍的建议是:要多看少买,不要盲目跟风收藏,更不可抱着“捡漏”的心理去追求高额经济回报。

  记者采访了在场鉴定的山东博物馆鉴定专家卫松涛,他介绍,古玩造假的“水”太深,通常专家都应该要依据情况,及时补充新的“造假”知识,才可能正真的保证知识不落后。很多专家写论文,介绍如何鉴别。可论文发表后,很快成为造假者技术攻关的“标准”,后来仿制的赝品均符合论文提到的鉴定要点。

  而在张颖昌看来,很多非研究专业的藏友若想靠自己的经验甚至身边的朋友鉴定书画的真伪,门槛太高,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止损,唯一的办法是“别买”。

  卫松涛提到,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的“收藏热”有些乱象丛生,存在“不合法”,或者利用收藏潜规则行诈骗之实的情形,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其中,上海的经验获得全国重视和推广,其通过广泛组织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 不断的提高居民的文博欣赏和收藏水平,让方兴未艾的民间收藏热实现了由乱到治。

  在此情形下,政府层面相继召开文物鉴定方面工作会议,管理和引导这项社会活动。

  今年3月25日,山东全省文物鉴定工作启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议精神,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山东年内计划组织40多场类似的文物鉴定活动,帮助公众慢慢地加强文物鉴赏水平和保护意识。

  利用山东博物馆成立七十周年馆庆组织系列活动之机,山东博物馆通过组织本次活动,彰显自身在文物保护和鉴定方面的表率作用,也为收藏爱好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今后该馆将定期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为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更专业、更权威、更可靠的文物鉴定服务。

  采访中,记者问在场的几位鉴定专家,在过去鉴定中,所面对的收藏爱好者水平整体较十年前有所提高吗?

  得到并不是肯定的回答。专业的人建议,广大收藏爱好者首先仍需增强防骗意识,潜心提高文物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

  卫松涛深有感触地说,单靠举行一场场的公益鉴定活动还远远不足,毕竟面向的人数还很有限。要想改变现状,需要请有关部门加强对文物诈骗的打击,还需要广大媒体的积极参与。

  对此问题,卫松涛解释,社会上的古玩收藏仍很“热”,且不断有新人进来,但整体水平未见提高。(实际上老玩家水平还是提高的)时下的博物馆热,主力军是年轻人、大学生,以及研学群体,与民间收藏的主流群体不是一群人。

  的确,记者正常采访中注意到,当天前来鉴定的多数人“目标单一”,得到专家真伪宣判后便自顾离去,就没有兴趣到展厅内看一眼真正的文物藏品。

  就在当日展出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展览中,多名藏友带来的藏品均有“真品原型”,像钧窑瓷器、古玉等等。两相比较,显而易见差距。

  书画鉴定专家张颖昌称,搞收藏,首先是陶冶情操,动机很重要。只有达到相当高的鉴赏水平,才有机会“低买高出”,获取经济利益。

  人们收藏、赏鉴文物、古玩,首先要了解其门类,特征,风格,首先要建立一个“参照物”“标准件”的概念,在收藏、赏鉴中随时与之比对。而博物馆提供了最可信的参照物,一般来说,凡是博物馆展出的,除非注明“仿品”,都是真的。通过大量参观博物馆文物,可在心中建立起一个坐标,这样就不容易被“一眼假”的伪劣仿品所蒙混“打眼”。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