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我们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参考模板,他们身上的可能性也是我们身上的可能性。」
这句线岁的钢管舞爱好者——戴大丽奶奶,这是她对有人评论其“为老不尊”的回应。
戴大丽奶奶被称为“中国最高龄钢管舞者”,她来自四川成都,退休后在健身房接触到钢管舞,从此爱上了这项运动,从此练习十余年。她曾登上《亚洲达人秀》节目、NBC真人秀等节目,被不少新闻媒体报道过。
然而,在最近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戴奶奶表明了自己曾被批评“为老不尊”,受到过不少侮辱性的评价,这曾让她很是受伤。
但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中,大部分网友都表明了自己支持戴奶奶坚持跳钢管舞,并对那些刻薄的评论者表示:“少管美女,管好你自己!”
其实人类对于戴奶奶的支持不仅出于对钢管舞这项运动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她敢于突破偏见之勇气的赞赏。
更关键的是,从戴奶奶身上传递出来的,是老年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这种豁达的态度或许与现代年轻人想象中的老年生活不谋而合。
事实上,钢管舞这项运动在不少人的认知中的确带有性暗示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偏见很大程度来源于对类似活动的不了解。
钢管舞是一门早已得到国际认可的正规运动,关于其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但大多与舞蹈仪式、杂技艺术有关。
钢管舞之所以被认为“伤风化”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这种表演形式曾经被外国的色情产业收编,使之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性暗示”的标签。
然而,这一色情标签与该运动利用钢管展现美感的艺术表达初衷是相悖的,前者是为了引起消费者的性冲动以完成消费行为的外部刺激行为,后者是出于追求舞蹈美并完成自我表达的内部展示行为。
就好像钢管舞虽然有劈叉、展腿的动作,但其内涵更在于展现身体线条美与灵动度。舞蹈艺术与生俱来的美学价值,钢管舞同样具备。
因此,判断一项活动是否真如刻板印象中那样带有“颜色滤镜”时,往往要从这项运动的动机出发去看,若只是因为该活动曾经有过与性有关的标签,就用“谈性色变”的观念去否定它,那么这种偏见或许会伤害到许多无辜的爱好者。
不过,即便钢管舞近年来不断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宣传,数十年前外国色情业对其赋予的性暗示含义依然“阴魂不散”。
这或许说明了:如果一项艺术活动被施加的“色情标签”过多,那么这项活动本身也会受到很难来想象的深刻影响。
而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网络上有一些以“大尺度宅舞”“内卷式弹钢琴(穿极暴露的衣服弹钢琴)”来打色情擦边球的表演行为,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就是在“浊化艺术载体”。
近年来舆论对于“B站舞蹈区就像黄色网站页面”的调侃也是如此,这些调侃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对于舞者本身的质疑,甚至是对舞蹈艺术目的性的怀疑……可见一旦这种“颜色滤镜”成为常识,那么其背后的艺术载体也必然会受到波及。
而如果以博眼球为目的,为艺术添加各式各样的软色情要素,其实反而会限制住该种艺术发展的可能性。因为艺术为人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性冲动这一项,以性为标签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导致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
被指“为老不尊”的戴大丽奶奶实际上也是这种印象的受害者,只不过除了“钢管舞者”,其作为老年女性的身份又进一步加剧了多重刻板印象的嵌套。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以及“银发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在舆论场中的出现频率慢慢的升高。在这其中,许多言论似乎都若有若无地对“老年人该如何生活”这个命题进行着形塑,而一些带有偏见的“传统观念”也悄悄渗透到了里面。
这次事件中戴大丽奶奶受到的主要争议,其实是在多个关键词组合以后才产生的:钢管舞、老年人、女性,它们的同时出场为“为老不尊”的刻板印象嵌套提供了话语点。
但只要稍微剖析“为老不尊”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个词远没有听上去的那么严肃和有震慑力,其背后的刻板印象简单轻薄,一点就破:关于钢管舞的刻板印象上文已经讨论过了,将之视作色情活动的思维非常大程度源于对该运动的不够了解。
除此之外,许多人对戴奶奶的批评,其实是认为她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但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戴奶奶表明了自己练舞许多年了,无论是在其出名前还是出名后,她从未放弃训练,十多年的不懈坚持比所谓名声带来的流量要珍贵得多。
而那些批评她跳舞“有伤风化”的人,本质也是羞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把戴奶奶个人爱美的价值追求拉低到性价值之上,完成对女性的贬低和他者化。
但戴奶奶跳舞从一开始就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且不论在练舞室里跳舞完全不会干扰到他人,这项运动为戴奶奶带来了自信与更年轻的心态,这是有益“风化”的好事,何来“有伤”之说?
这样一看,其实这些在奶奶身上体现出来的争议点,全都是真实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侮辱性标签”,这些标签与个人特质并没有直接关系。
“为老不尊”的说法,不过是站在道德高地,把刻板印象、年龄羞辱、羞辱叠加以后的另一种说辞罢了。
而这一看似充满争议点的新闻更不应成为任人攻击的“靶子”,不能因为这个事件具有了某些有争议潜质的关键词,就想方设法地寻找角度攻击它们以制造舆论“浪花”。
戴奶奶对批评声:“有些人戴着有色眼镜,可能连钢管都爬不上去”的回应,正是对这种“偏题式”解读的最好回击,而她身上传递出来的,一种积极阳光的,有生命力的“老年观”,远比那些莫须有的批评更可以让我们关注。
值得高兴的是,在与戴奶奶有关的新闻评论区中,大多数网友均表达了自己对戴奶奶的支持与敬佩,还有不少人把奶奶的生活方式当作了自己老年后的“理想状态”,并表示“优雅的老去很美好”。
其实人们对此事的自发支持,一种原因是对戴奶奶被无端扣上“为老不尊”帽子的不满,这是出于人们对类似刻板印象的天然反抗意识;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也在戴奶奶身上看到了对自身老年生活想象的投射。
戴大丽奶奶对于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对恶意污蔑的淡然,是具有一定美德普遍性的,这背后的勇气与毅力并不因为她年逾七十,就得不到年轻人的认可与共情。
“老年生活怎么过?”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在思考且总要面对的问题,而近年来人类对于老年生活的商业包装并不少见:无论是以保健养生为载体的健康产品领域,还是以老年时尚,例如“老年模特队”等主打“精致老年人”的商业活动……这些行为其实都没有触及一个核心问题——从内心来讲,我们该怎么面对“老去”这一事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戴奶奶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单单是突破刻板印象的勇气,更是对个人爱好的坚持与对美的追求,她证明了老年生活仍然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不少评论区里的网友,都希望自己到了72岁时也能活出戴奶奶的风采,这种出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实现了不同年龄段个体之间的互相理解,而人们对这种美好品德的自发性维护,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对偏见最好的回击。
事实上,早有研究表明,近几年来的舆论关于老年人的媒介形象塑造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污名化,老年人因为缺乏对信息工具的使用熟练度,经常在舆论事件中缺席甚至失声。
因此戴奶奶的例子在“老人的爱好就是跳扰民广场舞”的论调里反而显得新鲜,跳钢管舞或许不能算做戴奶奶的“毕生梦想”,但她敢想敢做,让那些“莫须有”的怪罪全然无法阻挡她的舞步,这似乎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老年人”的定义。
客观来说,对于老年群体的简单标签化,其实也是对所有年龄段公民个人发展空间的封闭,因为某一种意义上,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我们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参考模板,他们身上的可能性也是我们身上的可能性。
老年生活从来都不需要模板式的定义与框架,很多时候社会舆论为老年人施加的固化的道德标准,也同样束缚着年轻人们。人们对戴奶奶的支持,或许不仅是对带有偏见的“传统观念”的反抗,也是对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种乐观想象。
追求内心所爱,打破刻板印象的故事从来不因为年龄的大小而受到限制,戴大丽奶奶身上展现出的勇气与决心,恰好与被污蔑“为老不尊”的声音相反,成为了“为老而尊”最好的证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华为Nova13系列已整装待发:新麒麟+1.5K直曲屏,Ultra版也会来袭
vivo S19系列关键参数再被确认:直屏与曲屏,有望搅局线 Pro再次被确认:屏幕变得差异化,核心配置基本没悬念